Tuesday 23 May 2017

本地商家靠实力“说话”

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无疑是目前国际经济最热门的课题,国人也极度关注马中合作的利与弊。

近日翻开面子书,不难阅读到许多关于“一带一路”的新闻与讯息,有好也有坏,当中最大质疑莫过于中资带入本身劳工和建筑材料,恐将危及和边缘化本地承包商和商家。

在全球大选即将来临之际,这课题无疑成为朝野政党在言论上争锋相对的焦点之一。

而在5月中旬于中国盛大举行的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,我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这期间见证马中合作协议时,就为本地商家大派定心丸,要求中企在马中合作项目中优先采用本地承包商、原料和员工。

首相这番话无疑说明了,在遵守国与国(G2G)对接的原则下,中资在我国推行各大项目都会优先考虑采用本地资源。

反对派没必要在于课题下穷追狂打,不断提出质疑,这是没有建设性的,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不会有实际帮助。而支持派更无需做过多解释,把资源投入在探讨和协助本地商家如何参与其中,实实在在地为商家谋出路,用行动去证明事实真相,更能说服选民。

中方是否采用本地资源?这问题的关键应在于本地资源的实用性,无论是承包商、服务业者、或原料供应,能否符合国际标准,是否可配合或满足中资需求?

实际上,每家企业到国外发展时,总会倾向于优先采用本身资源,再看当地资源可否配合需求,就好比许多马来西亚承包商到国外进行工程时,也会先带上马来西亚的员工和资源。

我们必须了解,当中国企业来马来西亚参与工程时,无论是监管需求、工作运作模式、思维,甚至是居住、饮食,以及生活作息等等,都与这里大大不同。
为了更快地适应在异地工作的环境,中资才使用本身的资源投入运作,也是情理所在。

在项目启动的初步阶段,我们不应就此认定中资带上本身资源,必定会伤害本地商家,反而应把焦点放在这些项目的长期发展,彼此之间如何互相配合与合作。

在衡量运输、物流和成本因素后,一家企业要长期在国外运作和发展,最终还是需要采用当地资源,来达到更佳的成本效益。
本地商家也要先问问自己,本身的资源和服务是否与国际标准接轨,是否在素质和成本上均具有竞争力;若无法符合这些要求,又凭什么要求他人一定要采用这里的资源与服务?

在网络和电子贸易平台越来越普及化下,我国许多消费者宁可选择通过淘宝网等线上购物平台,直接从中国订购各种生活用品、工具与器材,也不愿在临近的商场采购本地产品,这是本地商家值得探讨的关键趋向。

当他国的产品素质已追上了我们,生产成本也低于这里时,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中。

大马商家应趁着这个契机,掌握外资要求,提升本身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链、更具竞争力和符合国际要求。

用实力去证明和说服中资和其他外资,选用本地资源的价值和好处,胜过一切的埋怨和质疑。

在我国政府立场鲜明和中国不干预各国内政,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前提下,马中合作如何达成共存共赢,惠及人民,助长经济增长,这才是所有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