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 9 March 2015

借文明磁场反思华人的认同问题

围绕华人社会的传统课题包括教育、媒体、华团三个领域,此三者也自然形成华人社会的主流认同。然而,“华人”这个身份不仅包含受华文教育子弟和中华文化熏陶下的华人,其实也包含次群体认同在内,而我们向来以主流认同的价值观为依归。马华公会在政治低潮期设想想以文明磁场改革华社,凝聚华社的支持与认同。文明磁场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,但正好借此重唤华社各阶层反思“华人”的认同问题。

    文明主义者杭亭顿解释“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”。所以文明磁场内少不了文化因素。马华公会在建构“文明磁场”以谁为对象,以及次群体如何应对都值得关注,各群体都有权利维护自我认同。最重要的是,此乃重塑华人认同的机会,是时候对“华人”文化实体做多方面的了解。

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中,文化被当作达到国家利益的手段。当国家们一面发展区域化经济时,一面也以各国文化作为外交软实力。马华的“文明磁场”蓝图里或许也铺垫了这种想法,以华人社会的底蕴作为软实力力为华人创造经济条件。但当局应该清楚认识华人文化认同已逐渐在转变。当前华社青年倾向于地区性华人认同,如槟城、吉隆坡、新山、太平等出现以社区文化作为华人的标记,这些现象都说明华人认同的转变,从主流传统文化为标记转向地域为标记。

不同地区、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华人社会自身已是一个多元性单位。此多元性的单位本应有足够的条件去吸引其他文明的融入。其实经济优势只是华社其中一项显性条件,马华应以地区性而非规概括性的介绍华人特质,例如上述的次群体文化认同可以成为不同地区的显性代表,以地区华人的魅力吸引其他区块上的文化投资者到来。

我国地理位置已经说明马来西亚优越性,即东西方文明交汇与衍生出很多次文化群体,足称为多民族、多方言、混杂性与融合的文明圈。华人,是该文明内的塑造者之一,同时也是被塑造者。既然如此,我们不应局限于概括性的主流认同,可以将华社的集体认同延生到次群体的文化上,让“华人”这个称谓超越定性的以传统支柱为集体认同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