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初,因为清明节的关系,回到我读过小学时光的家乡,一个位于南马柔佛的小新村。自从外婆过世以后,我就甚少回到这里,这一次的归乡带给我很多的感触,也为新村的发展感到忧心。
新村是马来西亚一个独特的产物,这个当年诞生于对抗马共而出现的产物,是很多马来西亚华裔的共同回忆、共同的故乡。然而,随着时间洪流的推进,越来越多新村子弟已经放弃在新村的生活,来到大城市打拼,而大多数的新村(除少部分地理位置优越的新村)则越显苍凉。
回到故乡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街上的人很少,尤其是年轻人很少。坐在咖啡店跟一些还住在当地的阿姨叔叔聊天时,他们就说到可以用哑铃来形容当地现在的人口分布状况。简单来说,村里现在留下的大多数都是老人与小孩,年轻人的比率是比较少的,就像哑铃那样两头大,中间小。
新村的没落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城市化伴随着的副作用。城市因为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、机会、教育等等,像磁铁一样,把年轻人从乡村地区往城市吸引。一般乡村的经济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,这几年农产品价格的挫跌,更是一股推力,把年轻人往城市推。
如何能够在新村形成一种吸力,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意愿留在新村中生活,维持新村的生命力,这是政府单位应该思考的,更是华基政党以及华团们应该深思熟虑的。在这方面,作为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,基层组织最完善的华基政党-马华公会其实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的角色。
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在报章提出一个“新村城镇化”的概念来强化新村的软硬体设施,以便能够留住年轻人。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行动,但是马华更应该强化对于新村的政治纲要。这是因为不管是以华裔为主的新村、还是以巫裔为主的乡村,其实都面对着年轻人流失的问题,但是却分别被不同的部门所管辖。新村在首相署之下、乡村则在乡村与地方发展部。
马华应该推动强化这两个部门的合作,因为既然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,那么合作解决肯定就是必然的。如果马华能够推动在新村以及乡村的“华巫合作”,这肯定就是功在社稷,利在千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