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18 November 2014

华人文化需要再深耕

华人文化需要再深耕

马华总会长廖中莱日前公布了他的施政框架《文明磁场》,里头提了很多提升各种族地位,缩短贫富差距的建议,在此不一一赘述。框架虽有建议,但却没有真正的实行方法,但是总会长对此说:“马华的改革,不只马华在做,也要华社华团一起做,否则会有脱节感觉”(摘录自《光华日报》10月8日新闻)

我对这个言论中“华社华团”的定义非常感兴趣,十分想知道廖总会长是如何看待“华社华团”这个字眼。在还没有得到廖总会长进一步解释之前,允许鄙人在此班门弄斧,为“华社华团”下一个定义。我请教了谷歌大神后,它告诉我,华社其实有三大支柱,分别是华人社团、华文教育和中文报刊。我们用华人社团来代表华社,因为在这三大支柱中,以华团代表的主动性最强。这些因为地缘、血缘、职业、语言、职业所组成的机构,它们所举办的种种活动推动了整个华人社会的前进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廖总会长要和哪一个华团代表对话,邀请他们来群策群力比较好?据说,全马有超过1000个华人组成的社团组织,真正活跃的不到两百个。而这两百个当中,以“华总”、“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”、“巴生福建会馆”、“董总”、“教总”等代表最为活跃。如果总会长真的要听取民意的,应该和这些活跃的组织代表对话,甚至召开多次多天的脑力激荡会议,为华社未来的出路把一把脉。

当然,对话的时候,总会长也记得要求对方派出较为年轻的成员代表列席。因为这些年轻人虽然乳臭未干,但是就是一股冲劲以及他们不被框框限制的想法,足以在脑力激荡会议掀起涟漪,为华社的前进注入新的活力。

马华前几届的选战成绩差强人意,说到底其实是他们想不明白“州议员照看地区民生问题,国会议员争求拨款”的方法为什么得不到华社的欢心。哦,作为一个有选举权的纳税人,我可以简单地回应:“不是不要你的服务,是你服务不到位。”别说什么“当权不当家”的问题,马华连搞一个活动,持续推动的耐力也没有,叫人怎么不选择别家呢?

要说办活动,马华有华社中最多的资源,只在于领导层是否能放胆给下层去拼,放手给下层去做而已。华社要求的不只是一个吃吃喝喝的活动,而是一个持续举行,可以深化华人文化的活动。别的不说,就说倡导把餐盘上的菜吃完的“光盘运动”就好。马华集合自己的资源,持续推动,从自己的宴会开始做起,那么以后,哪怕多个50年,我还是会记得当年曾经倡导“光盘运动”的马华。这就是文化渗透力的恐怖。虽然慢,但胜在长远。
华人的“宴会迟到陋习”如何根除、专属于大马华人的“高桩舞狮”如何推广(办比赛即可,甚至设立解说馆)、乡村华裔子弟辍学如何解决(办社区活动与课后补习班)、新村未婚先孕的情况层出不穷(推广性教育讲座会)等等,都需要一个领头人站出来解决。

担心民众对马华有刻板印象?简单,以“代言人”方式推动活动即可,君不见很多国际直销公司,很少常常提及自己的名号,却要你记得它挤入世界三甲的属下品牌么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